摘自广西日报:到广西浦北不尝“官垌鱼”肯定是一种遗憾。“官垌鱼”就“藏”在六万大山麓中村民的“金窝”里。其实,“官垌鱼”味鲜香浓、肉质脆嫩、结实无泥味早已名声在外。
初冬在浦北县采访,县委宣传部领导邀请记者去官垌镇吃鱼。从县城出发约一个小时就到官垌,当地的干部用摩托车把我们带到距离官垌镇十几公里的垌口村委的外六村。这是一个大山麓,两边是陡峭的高山大岭。村里有80多人,但家家户户在山麓里挖有面积大小不等的鱼窝,一个连一个,他们又把清澈的泉水引入鱼窝,清水长流不息。“这么偏僻的山村,卖鱼不是很难?”我们问。老农宾仕福笑呵呵地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我们的鱼不愁卖,只要把鱼养大了,上门求购你都应付不过来呢。”在芳田村委大水村,记者也同样看到连串的鱼窝,听带队的镇干部说,里面有一条23公斤重的草鱼王。悄悄地走近,果然看到一条大鱼与鱼群结伴畅游,那鱼好似一艘潜水艇,让人叹为观止。芳田村委旺有滩村的农民黎运明等人养鱼更是独到,他们在河边用混凝土建筑了20多个养鱼窝,一个紧接一个。据说,一个鱼窝一年的收入就有成万元,真是名副其实的“金窝”。
官垌镇党委书记韦润小告诉记者,地处六万大山深麓中的官垌镇农民早就有利用山泉水养鱼的传统,过去只是为了方便自己享用,或招待亲朋好友。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农民开展规模开发养殖。官垌“小窝养大鱼”的名声远扬,自治区主席陆兵等领导也曾到过该镇考察官垌鱼的养殖情况,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目前,全镇共有鱼塘1850亩,年产鲜鱼 370万公斤。去年,全镇农民仅养鱼一项人均收入就有65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
一路上,记者留意到,那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崇山峻岭中森林密布,山麓中的河流清澈见底,河边、田边、坡地到处是青青的牧草,空气清新,山清水秀。农民引山泉水养鱼,以青草作饲料,没有作任何污染,这也许就是养出的鱼个头大,鱼肉洁白细嫩,无腥泥味,那么受商家青睐的原因之一吧。“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鱼’则名。”
近年来,浦北县加大了农业产业经济的开发力度,使农产品逐步向规模化生产发展。官垌镇的农民在革新观念中认识到:小窝流水养鱼就是山区农民致富的捷径!官垌镇因地制宜出台了四条有力措施来加快发展小窝流水养鱼。一是规定凡有水源到达的零星菜地,群众都可挖窝养鱼,鱼窝归开挖人长期使用,使用权可以继承;二是对水源不足的地方,可适当利用田头地角、低洼水田挖窝养鱼;三是根据实际,可利用各自田地挖窝养鱼;四是政府对养鱼大户实行扶持和保护。几条措施一出台,极大地激发了该镇群众挖窝养鱼的积极性。现在,该镇小窝流水养鱼面积就达到1850亩,是1986年农民养鱼面积的115倍,鱼产量成百倍地递增,鱼价年年上升。到目前,官垌鱼每公斤的价格高达16~20元不等,每天鲜鱼供不应求。
有趣的是,为把这自然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官垌镇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官垌鱼”比赛,政府对养鱼大户和获奖鱼户实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官垌鱼”也由此声名远扬,不但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露了脸,广西电视台和自治区畜牧水产兽医局也先后到官垌镇以小窝流水养鱼为题材拍了专题电视片和科教片,市内外各大媒体更是争相报道。“官垌鱼”成了玉林、北海、合浦、灵山等地高档宾馆、酒楼不可缺少的名菜。
为把“官垌鱼”这一品牌做强做大,形成规模,官垌镇采用科学指导、协会带动、能人示范、种草养殖等模式,鼓励支持养鱼户把小窝改成大塘种草养鱼。2003年年初,该镇在市、县水产畜牧部门的帮助下,“绿色渔业‘官垌鱼’规模养殖示范”项目得以立项,钦州市、县水产畜牧局多次派出水产技术人员到该镇宣传、培训农户种草养鱼,防治鱼病等,并无偿为养鱼户提供“桂牧一号”牧草种,并以该镇垌口村委作为试点来推动群众挖小窝大塘种草养鱼。垌口村委双根自然村403户农户中,就有400户种草挖窝养鱼,面积达120多亩。今年1~11 月,该村已出售鲜鱼6.7万公斤,产值68万元,户均收入1700多元。村民冯巧贞挖了一个86平方米的鱼窝,养殖草鱼291尾,到11月每条鱼的平均体重达3公斤,今年可收入5000多元。村支书杨德盛投资7000多元开挖建造了3个砖瓦结构,面积260平方米的鱼窝,其中建好的一个鱼窝投放草鱼种 300多尾,现每尾已长到1公斤以上,其他2个已基本竣工,第二年年初就投放鱼苗。
为了打造“官垌鱼”这个品牌,2003年9 月,当地精明的商人张振寿注册了“官垌鱼”商标。在南宁、玉林、钦州等市县现在都有“官垌鱼”销售点。张振寿透露,他每年销往南宁、玉林和灵山的“官垌鱼”都在1.5万公斤以上。如今,“官垌鱼”正以“现代化鱼站+农户鱼塘+养殖小区+渔场园区”的模式发展壮大,产品也由养鱼协会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加工贸易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