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保险为水产养殖业“遮风挡雨”?是摆在各地政府和水产养殖户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发生在珠海金湾区13名水产养殖户身上悲喜交加的“惊天大逆转”故事,为珠海政府部门和众多水产养殖户们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保险课”,也让社会各界在事实面前看清了保险的本质意义——四两拨千斤,以最小的代价防患风险。
3月7日,珠海市首张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保单正式生效。金湾区13户因年初那场世纪寒潮而受灾的水产养殖者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到了508.4万元的保险理赔金,让他们有了恢复再生产的能力。
花60多万元为水产养殖买一份保险,珠海市、区两级政府当初的一个“防患未然”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尝试,仅仅在两个月后,就变成了放大将近9倍的巨额保障金。发生在金湾区13名水产养殖户身上悲喜交加的“惊天大逆转”故事,为珠海政府部门和众多水产养殖户们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保险课”,不仅进一步认识到商业保险的巨大“能量”和其发挥的经济“助推器”、社会“稳定器”作用,也让社会各界在事实面前看清了保险的本质意义——四两拨千斤,以最小的代价防患风险。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先后推出了能繁母猪、水稻种植、农村住房等涉农政策性惠民保险,让“三农”保险“安全网”越织越密。但从各地情况看,水产养殖户们一直没有被这张“安全网”惠及。主要原因,除了水产养殖业“看天吃饭”的行业属性,成本高、风险大等众所皆知的因素外,“钱的问题”是另一大主因:一是政策性保险本来就不赚钱,而水产养殖赔付率高,动辄超过100%的赔付率,加上勘验定损难度又大,让许多保险公司知难而退;二是政府的“财政补贴”能撑多久、走多远,也是政策性保险的一大考验;三是农户的保险意识不高。因为水产养殖保险多采取自主自愿参保原则,如金湾区的这次保险试点工作,尽管保费已经便宜到“由政府出90%的大头,养殖户只出10%的小头”,摊到每户头上的保险费也许只需几百、上千元,但绝大多数的养殖户仍然抱着“也许不会有事”的侥幸心理而不愿意掏这笔“冤枉钱”。风险大、不成规模,最终让一些城市的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工作难逃“不了了之”的宿命。
如何让保险为水产养殖业“遮风挡雨”?是摆在各地政府和水产养殖户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引入商业保险为珠海“构建现代渔业、和谐渔业、平安渔业”提供有力支撑的路上,珠海已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去年12月20日,我市出台了《珠海市政策性水产价格指数和风灾指数保险试点实施方案》,在斗门区莲洲镇东滘村、白蕉镇昭信村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下属的罗非鱼和鲈鱼养殖户以及高栏港区平沙罗非鱼养殖基地的罗非鱼养殖户启动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在万山区启动深海网箱养殖风灾指数保险试点。珠海的“水产价格指数和风灾指数”两项保险试点,在全省尚属首创。
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示范意义重大。据悉,因为斗门水产养殖户曾经历过海鲈鱼价格时高时低、“鱼贱伤农”的惨痛教训,因此,当政府推出“政策性水产价格指数保险”后,他们非常开心,积极参与投保。有了这张“价格指数”的保单,就意味着养殖户不用再为鱼价的“忽高忽低”和市场的“变幻莫测”而担忧了,因为保险公司已经为他们在价格上“兜底”上了一把“保险锁”,只要市场上的鱼价低于保单上的价格,保险公司就会自动赔付理赔款给养殖户,今后斗门的水产养殖户只需养好自己鱼塘里的鱼就行了。
一项惠民政策性创新保险需要由政府、企业和水产养殖户的共同推进,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去年8月,珠海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在国家顶层设计和广东省的框架下, 强调了珠海在保民生、防灾减损、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创新五大重点领域大力发展现代保险业务。在服务民生上提出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作用,逐步构筑覆盖面宽、保障范围广的社会责任综合保障体系。希望珠海的水产养殖政策性保险能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探索形成符合珠海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更多的水产养殖户受益。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