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水养鱼”到“以鱼养水”,山东蒙阴云蒙湖渔业有限公司历经20多年的实践经验,开创出一条成功的现代生态渔业养殖新模式。通过生物学原理,以生物净化和植物净化的新型的水产养殖技术。对水源地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9月,公司推广的“洁水型有机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荣获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政府及专家的高度评价及肯定。近日,记者就如何“以鱼养水,净化水源”的话题采访了云蒙湖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公为强。
走“养鱼致富”之路
说到公为强,在沂蒙山区的水产行业无人不晓。
1998年,29岁的公为强第一个把网箱养鱼技术引进到沂蒙山区。形成规模化的网箱养殖,提高了当地渔民的收入。那时,为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给予每养殖一网箱鱼500元的补贴。政策出台后,激发了库区群众大力发展网箱养殖的积极性,对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谁能想到,就是这种养鱼方式,差点让云蒙湖遭遇灭顶之灾 。当时的云蒙湖,全是密布的网箱,清澈的水质很快发生了变化。每到夏季,刮一点小风,人还没走近湖边,就能闻到一股腥臭味,水体严重污染,引起政府对水质保护的高度重视。
为了找到水质污染的根源,政府通过调研发现原来都是网箱养殖无度投饵惹的祸!每天投入水中的饲料,一部分沉入水底,一部分被鱼吸收以后形成粪便沉入水底。沉入水底的饲料、排泄物,发酵后产生大量氨气,这是形成腥臭味的源头。
正是这种传统养殖方式加快了水质恶化。水体因受阻于光合作用,不仅直接减少水中的融氧量,而且还直接造成鱼群严重缺氧。公司也曾想过一些解决办法,通过使用增氧机,加强水体流动,来提高融氧量,但还是没有改善。急剧恶化的水质,反过来“报复”鱼类的生存。云蒙湖中的鱼先后多次出现大面积的浮头和死亡,而死鱼又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云蒙湖作为当地最大的人工水库,2006年被列为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是头等大事,清除水库网箱,已迫在眉睫。
作为养鱼大户,公司的网箱养鱼无疑被列入重点清理对象,公为强被清理了1000多只网箱,和其他渔民一样,他内心难以割舍。因为从建水库以来,一直住在沿湖两岸,公为强带动渔民已经养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习惯。
延续了多年的财路突然断了,云蒙湖的渔民对生存、对未来,充满迷茫,他们不甘心放弃自己熟悉的行当。公为强也很彷徨,他日思夜想,决心走出去看看。
取“生态洁水”之经
一连几个月,公为强去了好多地方“取经”,经过横向比较,最后将重点考察目标锁定在千岛湖。
杭州千岛湖水库和临沂的云蒙湖一样,千岛湖也曾经因为网箱养鱼严重污染了水体,但后来千岛湖的水质一举达到国家地表水一级标准,千岛湖的有机鱼也成了知名的品牌,而这一切都源于多年来千岛湖“以鱼养水”的生态养殖模式。
什么叫生态养鱼?当时公为强并不懂,他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实地考察后,他才知道就是通过对大水体投放净水鱼类鲢鱼、鳙鱼,以鱼养水,以水养鱼,净化水库的水质。鲢鱼、鳙鱼属于典型的滤食性鱼类,俗称花白鲢,它们通常以鱼鳃等器官作为过滤网,通过水的吸入与吐出滤取小型浮游生物。一条花白鲢每长一公斤,可以滤食30—40公斤的浮游生物,而它们产生的排泄物经过分解后,又成为浮游生物的美食,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2008年,公为强跟临沂市的渔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想在云蒙湖水源地搞生态养鱼之路,让他意外的是,他的想法与主管部门不谋而合。他得到临沂市渔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原来针对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状况,当地政府刚刚做过一次科研调查。
网箱清除之后,水质并没有预想的马上变好,云蒙湖水体仍然呈现富营养化,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了,公为强这才明白这是滤食性鱼类严重匮乏造成的原因。
当时临沂市急需修复水体,恢复生态平衡,有了政府部门支持,公为强按照千岛湖的养殖模式,引进了滤食性的花白鲢,开始认真仔细地投放了第一批鱼苗,鱼苗的生长速度很快,但一年后捕捞时却发现,花白鲢个个长的像面包,太肥了,当时人笑称为“面包鱼”。这实在让公为强感到尴尬。
“面包鱼”不仅外观不好看,肉质很差,而且还体质虚弱,和网箱养殖的鱼品质并无太大差距。
经过咨询,判断出问题还是出在鱼苗的投放密度上。水有“肥廋”之分,这是行业内的术语。“水肥”指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含量偏高,云蒙湖刚刚结束网箱养殖,水体要“肥”许多,还存有大量的微生物,加上投放鱼苗的密度小,所以鱼长的快长的肥。只有加大投放密度,才能维持水中生态链平衡,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再好的方法也不能照抄照搬,因地制宜才是长久之计。在专家的帮助下,公为强吸取教训,专门找了几个小鱼塘做实验田,有针对性的投放鱼苗,追踪水体中浮游生物含量的变化,根据水质状况,公为强将每亩水面的鱼苗投放密度,确定为100到120尾的范围,个体大小控制在一两左右。
这一次,公为强投放的鱼苗终于取得了成功。养出来的鳙鱼,不仅肉质紧密,颜色黝黑,而且体格健壮,一眼看上去就是标准的野生鱼,经过检测,达到了有机鱼标准,并顺利通过了有机认证,品质远胜于过去的网箱养殖。对长距离运输,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投放到市场上大受欢迎,同时也提高了云蒙湖水库鱼的知名度,对云蒙湖水源地的水质保护起到了重大作用,并带动了沂蒙渔业的新发展。
踏“绿色有机”之路
农业的肥料,有时候没有完全被庄稼吸收,就会在雨水的冲刷下,流进云蒙湖,这也是诱发水肥的成因。要实现水体能量的良性循环,还必须从陆地保护寻找突破口。当地政府为保护水源地,建设了150公里环湖隔离景观大堤,建立点与面和面与源的对接体系,这是从源头保护水源的一道绿色屏障,打造出了多处人工湿地,种植了大量的香蒲、芦苇等挺水植物。
每当下大雨的时候,大量雨水还是会裹挟着一部分残留物,流入到水库的浅水区。而投放的花白鲢,只能滤食深水区的浮游生物,无法净化浅水区。当务之急是要铺设第二张“网”,添加动态的鱼种主动出击,找出喜于浅水区的滤食性鱼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像守门员一样,守住水库的入水口,消除浅水区的残留物。
多地考察后,银鱼成为浅水区水质保护最理想的选择。银鱼栖息地,主要生长在水深1~3米的泳层,正好填补了云蒙湖浅水区无滤食性鱼的空白。不同的水层,引进不同的鱼种,加上源头湿地的保护,水陆多层立体防护,大幅度改善了云蒙湖的水质。
2013年,临沂市饮用水水原地——云蒙湖,水质已经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水和鱼、人与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与此同时,云蒙湖“以鱼养水”的生态模式推广到新太东周水库、费县许家崖、日照马陵水库等,使沂蒙山的渔业走上了规模化,品牌化的现代渔业生态养殖之路。
生态养殖,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生态的平衡,鱼和水的生态平衡,人与环境的生态平衡,通过新型“以鱼养水”的生态养殖模式,更好的带动了沂蒙周边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3年10月,洁水型生态养殖技术被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科技苑》做成专题节目播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采访临近结束,公为强介绍说,最近我们正在对接北京官厅水库。欲将蒙阴云蒙湖渔业有限公司的洁水型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到官厅水库,开展生物生态环境修复,提高水质标准。未来我们将在水环境保护方面下功夫,积极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养殖之路,为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评论列表 | ||||
|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