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发展水产加工业是构建渔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水产加工业作为水产产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发展将可极大地促进现代水产养殖业向深度发展,有利于优化渔业品种结构、水产品区域布局,改变和引导水产品消费理念,拓展水产品消费市场,延伸渔业产业链,实现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国家、省、市高度重视水产加工业发展。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文件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海水产品加工和流通”。2014年,省人民政府出台的《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4〕13号)文件明确指出“到2017年,全省水产品加工与流通服务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突破性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业,继续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打造产业集群”。市委任振鹤书记作出了“咸宁水产要在产业化发展上有一定突破”的指示要求。当前,全市上下正掀起大力实施“省级战略咸宁实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战略的热潮,咸宁水产要有所作为,加快咸宁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在必行!如何加快推进咸宁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我局组织了专题调研,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调查
(一)全市水产产业发展基本情况。2013年,全市水产品放养面积83.5万亩,总产量22.7万吨,渔业综合产值47.5亿元。新增加工能力4000吨,总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加工水产品1.8万吨,开工利用率60%。水产品加工原料消耗量达到4万吨,水产品加工比例为17.6%。产值4.2亿元,增加值2.1亿元。出口1500吨,创汇2500万美元。水产交易市场39个,年交易量17.5万吨。
(二)咸宁水产品加工企业概况。2013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通过对主要鱼产区嘉鱼县、赤壁市、咸安区的调研,我市水产加工业开始由传统的家庭作坊向现代食品加工业转型,民族美食文化开始向纵深挖掘,区域特色产品逐步形成,水产加工逐步向美食与保健融合发展。
1、以嘉鱼县鱼丸美食文化为特色的鱼糜加工业。作为民族美食“嘉鱼鱼圆”,是咸宁家喻户晓的传统食品,逢年过节,嘉鱼县老百姓家家做鱼圆庆佳节,寓意“团团圆圆”,特别是簰洲湾的鱼圆以其独特的味道和品质享誉荆楚、风靡鄂南,簰洲鱼丸已经成为嘉鱼的特色名片。嘉鱼县作坊式鱼丸加工遍布全国很多农贸市场,以嘉鱼县内和武汉市内农贸市场居多。代表企业有嘉鱼县簰洲湾食品厂、湖北嘉安食品有限公司。
嘉鱼县簰洲湾食品厂拥有知名品牌“簰洲湾”牌鱼丸,但由于资金瓶颈和经营理念等原因,生产规模较小,年产值约400万元。湖北嘉安食品有限公司投资近2亿元,运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引进现代加工生产线,在簰洲湾镇建设了一个以西流湾牌“簰洲园子”为主要产品的现代食品加工基地,整合传统加工工艺,配套精准原料选材,采用标准化加工车间、无尘洁净车间、现代化生产流程,运用速冻、臭氧灭菌、充氮包装等高新科技保鲜技术,产品保持了传统特色的原汁原味,质量可控,安全卫生。同时,该公司充分挖掘嘉鱼鱼丸美食文化,制作“舌尖上的中国—簰洲鱼圆”宣传片,宣传公司产品和企业文化。
2、以赤壁市鱼糕美食文化为特色的鱼糜加工业。相传鱼糕乃小乔所创,三国时期,吴魏两军对垒于赤壁,时周瑜受箭伤体弱,进食不便,小乔心痛不已,亲自下厨取长江赤壁段特有鱼肉细细研磨,配合宫庭秘方烹制出一种莹白如玉,入口即融的佳肴。周瑜食之很快恢复,终打败曹操;孙权品尝后亦赞不绝口,御批为宫廷珍品。鲁肃始建蒲圻城(赤壁市)将此制作方法带来,遂成为荆楚之传统美食。 赤壁市很多家庭都会采取这种传统制作方法加工鱼糕,赤壁鱼糕享誉荆楚大地,为赤壁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文化,湖北省赤壁市昌茂水产食品厂注册了“三国小乔”牌鱼糕、鱼丸等食品类商标。
同嘉鱼鱼丸一样,很多农贸市场都有赤壁作坊式鱼糕加工,但加工规模普遍较小,仅赤壁市越洋食品有限公司的鱼糕加工稍具规模。赤壁市越洋食品公司生产的“龚嫂”牌鱼糕(鱼丸)采用长江、黄盖湖及陆水千岛湖野生草鱼,采用传统制作方法和现代加工、冷藏包装技术,精工细作,产品劲道足,口感滑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是传统工艺和现代营养学理念的完美结合,可谓真正意义的有机鱼糕,是赤壁及周边地区家喻户晓的品牌。但“龚嫂”鱼糕(鱼丸)这种源自三国,盛于荆楚的传统美味佳肴,仍然处于作坊式,年加工产值仅400万元左右,企业资本金不足、经营场地有限,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等程度不高,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意识不强。
3、以腌熏美食文化为特色的鱼类腌制及盐干加工业。传统的腌熏美食文化在我国独具特色,特别冬至过后,咸宁每个家庭都有腌鱼的风俗。传统的腌鱼美食在国内有一定的市场,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腌制及盐干加工淡水鱼的产业开始形成,主要产品为腌熏鱼、风干鱼,目前以家庭作坊或小规模经营为主,加工规模都较小,竞争力不强、产品质量和市场份额难以得到保障。
4、以美容保健文化为特色的鱼类胶原蛋白加工业。为了解决淡水鱼90%以上进入老百姓餐桌附加值低和大量废弃物(鱼鳞、鱼肠、内脏)无法处理的问题,国内外市场研发出了鱼胶原蛋白,一个以美容保健文化为特色的鱼类胶原蛋白加工业悄悄形成。位于咸安区的湖北菁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以科学创新为先导,利用湖北得天独厚的淡水鱼资源,与湖北工业大学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开发出全鱼蛋白肽、鱼鳞胶原蛋白肽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一系列生物肽产品,累计投资3800多万元,已建成年生产400吨淡水鱼类生物肽产品的两条生产线;年加工淡水鱼能力4000吨,年产值可实现1.5亿元;加工技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完全符合欧、美、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要求。
二、咸宁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纵向来看,近年来咸宁水产品加工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横向来看,我市水产品加工业与全省先进市州特别是潜江、荆州、武汉、鄂州等地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企业数量不多,块头不大。全省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232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32家、占全国总数的4.8%;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湖北莱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潜江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2家龙头企业的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大关。反观我市,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2家,只占全省总数的5.2%;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3家,仅占全省总数的2.3%;我市没有一家省级龙头企业,年销售额破亿元的仅湖北菁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家,作为全市鱼圆加工规模较大、近年建成投产的龙头企业湖北嘉安食品有限公司,年销售额仅8300万元。全市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占地面积最大的55.1亩,最小的仅300平方米,多采用“前店后厂”的作坊式生产模式,经营规模较小,生产设备和场地条件较为落后,甚至有部分企业或租赁场地、或改造旧厂房发展生产,极大地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加工工艺、品牌品质的提升。
(二)加工产能不足,产值不高。2013年,全省水产品加工能力突破130万吨,居内陆省份第一。咸宁市水产品年加工能力仅3万吨,占全省的2.3%。咸宁市水产品加工的原料年消耗4万吨,占全省89.2万吨的4.48%。咸宁市水产品加工比例为17.6%,全省水平为21.7%。咸宁市加工产值4.2亿元,仅占全省275.1亿元的1.53%。全省水产品出口注册企业达24家,水产品出口2.92万吨、创汇3.22亿美元,实现了出口创汇的飞跃。咸宁市水产品出口注册企业仅有2家,水产品出口1500吨、创汇2500万美元,分别占全省的8.33%、5.14%和4.66%。
(三)特色品牌不响,市场不广。近年来,我省的“楚江红”小龙虾、“梁子”牌大河蟹、“洪湖渔家”生态鱼等品牌迅速成长为享誉全国的水产品牌。其中,小龙虾出口2万吨,稳居全国首位,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8.5%,小龙虾产品赢得“世界龙虾在中国,中国龙虾在湖北”的美誉;河蟹出口创汇5888万美元,不仅连续2年居全国第一,还占据香港市场的七成份额。对比我市,近年来也涌现出一批有潜力的品牌,但缺乏有咸宁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既叫卖、又叫座的牌子。其中嘉鱼鱼圆荣获“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菁春生物”胶原蛋白肽产品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交会金奖、“西流湾”牌簰洲圆子荣获第十届武汉农博会金奖、“簰洲湾”鱼圆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密泉湖”被评为市级著名商标;另有“三国小乔”系列产品、“通富”牌鳙鱼、“芙蓉”牌小龙虾等品牌在咸宁市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极为有限。同时,我市水产品加工企业营销策略仍停留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路,主要采取游客随带土特产、农博会展销推介、顾客口碑宣传、个人现场推销等方式进行营销,网络营销、团队营销平台和营销队伍建设较为滞后,产品营销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占有份额有待进一步扩大。
(四)产业谋划不够,链条不长。一是缺乏产业的整体规划布局。总体来看,咸宁水产品加工缺乏科学谋略和长远规划,产业定位不够准确,产业布局不够科学,企业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竞争力不强;同时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产业集群化、装备现代化、经营规模化、产品专业化等水平不高。二是精深加工产品比例太小。目前全市水产品加工仍处于“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水平层面,大部分企业以风干鱼、鱼圆、鱼糕等粗加工产品为主,仅有咸宁区菁春生物有限公司1家以科技含量较高的鱼胶原蛋白肽为主导产品。全市缺少鱼类胶原蛋白、鱼糜、鱼粉、鱼饲料等精深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鱼圆、鱼糕、鱼胶原蛋白肽、鱼粉、鱼饲料等水产加工产业链体系,水产品加工的原料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不高。三是原料供应现代化程度不高。近年来,全市“一县一品、一域一业”特色初步彰显,咸安有机蟹、嘉鱼叉尾鮰、赤壁小龙虾、通城棘胸蛙、崇阳冷水鱼、通山富水鳙鱼的养殖初具规模,其他常规鱼类养殖业持续发展。但纵观全市,养殖品种存在“小而全、大杂烩”的问题,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全省省内与加工企业配套的原料基地面积达到400万亩。而我市没有一家水产品加工企业拥有配套的原料供应基地,水产品加工原料的供应水平亟待提升。四是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大部分水产养殖户采取“自养自卖、散养散卖”的销售方式。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较高的水产品交易平台匮乏。目前,咸宁除赤壁市建成一家小龙虾专业交易市场、湖北嘉鱼嘉胜冷链物流有限公司的嘉安冷链物流中心正在建设外,没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冷链物流公司。
三、咸宁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一)咸宁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思考
1、从国际国内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前景来看。一方面,绿色崛起已成为国际发展趋势,湖泊拆围、水库限养、投肥禁养工作正在逐步实施,水产养殖面积趋于饱和,已没有多少潜力可挖,必须加快数量渔业向质效渔业的转型。因此,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水产品加工业将成为水产经济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水产加工品的市场需求尤其是海外市场不断增长,水产加工产业前景看好;而随着当前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特别是近海渔业资源的匮乏,内陆渔业养殖拓展空间的制约,将造成水产品加工原料紧张,内陆淡水渔业资源将可能主导国内原料市场乃至国际原料市场。咸宁市特别是嘉鱼县、赤壁市、咸安区等地利用长江沿线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水资源、渔业资源,加强基地建设,做好原料文章,重点打造咸宁特色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具有地域特色文化水产产品品牌,具有一定发展空间。
2、从全国、全省水产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来看。“十一五”期间,全国通过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精深加工能力,重点加快培植一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管理能力强、市场效益好、拥有自主品牌的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十二五”期内,继续优化区域布局,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提档升级,全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兴未艾,区域布局、优势产区基本形成,优势区域、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我省作为淡水产品生产和加工的第一大省,湖北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4〕13号)中明确提出,全省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养殖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渔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水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战略目标;武汉、潜江、荆州、鄂州等地水产品加工业更是走在前列,迅速抢占市场、不断扩张规模,黄冈、孝感等地也通过加大招商引资、整合资源等办法,水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虽然,咸宁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明显滞后,企业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只要能抢抓机遇和时间节点,顺势而上、顺势而为,加快拟定和完善咸宁水产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整合资源、资本和企业,做强做大特色品牌具有一定发展前途。
3、从省级战略咸宁实施战略部署来看。竹产业、茶叶产业、油茶产业已被列为我市三大百亿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咸宁素有“江南水乡”之美誉,水产养殖面积达84.5万亩,水产品产量达22.7万吨;渔业总产值达47.5亿元,仅占农业总产值16.84%;水产品加工产值4.2亿元,仅占渔业总产值的8.84%。渔业产值及水产品加工业产值偏低,特别是水产品加工产值在渔业综合产值中的占比过低,与省级战略咸宁实施的要求不相称,与我市渔业资源的优势不相称。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越,大力发展水产加工业,打造百亿水产产业,符合我市省级战略咸宁实施战略部署和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总体要求。
(二)咸宁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对策
1、科学制定产业规划。根据国家、省、市的要求,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在充分挖掘传统水产美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加工技术,整合资本、技术、市场资源和加工工艺,充分利用咸宁水产资源优势,组织相关专家编制《咸宁市水产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立足于构建并尽快形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的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现代物流服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全产业体系,进一步明确水产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工作措施。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一是创新招商模式。正确处理好政府招商与市场运营的关系,突出政府服务职能,弱化参与市场的理念,让市场决定招商。配合市场招商,制定一系列适合我市实际的土地、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创新招商模式。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上,充分考虑市场决定作用;在土地征收与利用上,建立流转市场,使农民得到实惠,开发商成本降低。二是坚持“外引内育”理念。一方面要“引进来”,优化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借鸡生蛋,组织专班跑汉进京,了解新政策、争取新项目,组织招商小分队到沿海沿江地区,引进新企业、注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另一方面要“强起来”,通过优化水产品加工的区域布局与品种结构,实行资源、资金和资本重组,整合现有企业与老字号品牌,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三是坚持“全民创业”理念。进一步完善政府指导、部门引导、市场主导的相关政策和工作措施,动员回乡创业人士的本土成功人士投身水产品加工业,增强水产行业对民间资本、金融资本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3、尽快完善产业体系。一是做大水产养殖产业底盘。将打造“一县一品、一域一业”与推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北三县平原湖区连片板块基地建设和南三县山区库区梯级基地建设,推动我市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切实保障水产品加工的原料供应。二是做强水产品加工引擎。从企业数量、加工产量、产品质量、科技含量、产品品牌上下功夫,尽快构建咸宁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增强团队优势和综合实力。同时,从延伸加工链条、挖掘新产能上下功夫,全面开发鱼圆、鱼糕、鱼类胶原蛋白、鱼粉、鱼饲料等水产品加工产业,提高鱼皮、鱼肉、鱼骨、鱼杂的综合利用率,提升水产品附加值。三是做活水产物流业。建成温泉城区水产品大型交易市场和北三县水产品物流平台,努力完善水产物流体系。四是做优水产营销队伍。立足全市、放眼全国,引进和培养营销人才,提升网络营销、团队营销水平,唱响咸宁特色品牌。
4、着力打造产业园区。积极策划在咸宁经济开发区或咸嘉新城建设水产产业科技园项目。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鄂南水产优势资源,利用多层次资本平台,融资融智,着力发展鄂南现代水产业,重点建设集水产品加工、现代仓储、(冷链)物流、物联网电商平台、金融服务、生活居住于一体的生态科技园区,构建以工促农、工农互惠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将建设水产产业科技园项目与打造现代企业文化相结合,与弘扬咸宁鱼文化相结合,以企业促文化、以文化兴企业,达到水产品加工业与鱼文化产业同步发展、互补双赢的效果。
(三)加快咸宁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措施
1、组建工作专班。一是组建工作专班。咸宁市水产局成立了水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以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组织项目策划、开展招商引资等工作为重点,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措施。二是明确工作思路。咸宁水产产业发展明确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外引内育、招商开发的工作思路,通过“引进来、强起来”的办法,实行资源、资金和资本重组,整合现有企业与老字号品牌,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
2、加强招商引资。我局组建水产招商引资工作专班,到沿海沿江水产产业发达的地区开展专职招商;招商专班人员签订工作责任目标,实行招商目标管理。同时,组织县市区水产系统到先进沿海沿江水产产业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共同担负起招商引资、产业开发工作。
3、充分利用资本平台,整合优势资源。通过对嘉鱼县、赤壁市等地加工企业的调查摸底情况来看,部分特色产品有自主品牌、无加工规模,有销售市场、无加工能力,加工企业苦于无资金、无经营场地而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平台,特别是要利用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各地产权交易所的资源平台,分享项目信息,获取资源,吸引战略投资者,还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资源优势,鼓励上市公司来咸宁拓展业务,整合咸宁水产业相关资源。通过整合资源、品牌、技术、资金、资本,对嘉鱼县簰州湾食品厂、赤壁市越洋食品公司等具有一定加工规模、有意扩大生产能力的企业,进行定向招商引资或融资融智。
4、强化服务指导。要通过政府和部门的服务指导,组织好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合作社进行无缝对接;同时,联结加工企业形成鱼糜制品、鱼粉、鱼饲料及鱼胶原蛋白等原料互补、循环利用机制,建立起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体系。
5、开展专业培训。要针对我市水产品加工企业整体水平不高、企业管理机制不优、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邀请专家学者对水产品加工企业老板、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金融资本营运、市场营销、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知识培训,着力提升产业发展的软实力。
6、几点建议请求。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各地要把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作为产业兴市、工业强市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搞好协调服务;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特色渔业发展的意见》。二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对本地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融资合资等方式组建的股份公司,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税收、金融和能源使用(水、电、气、油、煤)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