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甘肃以鲑鳟鱼为主的特色渔业由单一的养殖业,已延伸到加工、销售产业链条。鲑鳟鱼加工产品延伸到鲜鱼片、鱼饺、鱼豆腐等产品。
刘家峡水库三文鱼和鳟鱼籽的生产,为鲑鳟鱼外销和延长产业链找到了出路。同时,陇南大鲵养殖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成功解决了大鲵人工繁殖、庭院养殖的许多链接模式。
但是,甘肃以冷水鱼为代表的渔业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急需解决!
有市场,没产品
缺“龙头”少“品牌” “我省现有的国家级鲑鳟鱼繁育场只有一个,省级鲑鳟鱼良种场也是一个。”面对问题,邵东宏很是着急:一方面现有的良种场不能满足较大的养殖规模,另一方面养殖户良种意识淡薄,为了降低成本,大多从没有资质的繁殖场采购苗种进行养殖,养殖过程中,采取传统的粗养方式喂养,对新的养殖技术不重视,养殖效益不高。加之,甘肃省的鲑鳟鱼产品,由于鲜活长距离运输成活率低、加工能力滞后等原因,外销量有限,严重影响了水产品向周边市场拓展。
“而后果就是‘有市场,却提供不了产品’,产品市场拓展不行。”邵东宏表示,根据估算,全国的鲑鳟鱼一年的产量不到1万吨,甘肃占全国产量的1/5。而于此相对的是,国内市场上的鲑鳟鱼产品需求约为10多万吨,90%以上的消费主要依赖进口。
同时,鲑鳟鱼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甘肃省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特色渔业养殖区域分布零散,以一家一户的生产为主,信息渠道不畅,养殖户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生产难以形成规模。
目前,投资渠道单一,农户投资多,国家投资缺少,甘肃省鲑鳟鱼养殖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推广的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水产品加工业、休闲渔业方面的投入至今仍是空白。
“可以说,甘肃特色渔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比较好,就是缺少‘品牌’。”邵东宏提出,需要通过对品牌和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整合,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与大市场连接起来。
打造兰州为“龙头”酒泉为“龙尾”产业带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此次出台的‘国扶47条’,将鲑鳟鱼列为甘肃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的范围,而这必将为我省‘十二五’特色渔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邵东宏表示,鲑鳟鱼将成为甘肃省特色渔业未来发展的主方向。
目前,在多方努力下,甘肃省渔业养殖区域布局初具规模。河西以张掖、酒泉为主的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已具雏形,大水面河蟹养殖、抬田养鱼稳步推进。中部以兰州、白银、临夏为主的池塘养殖水平显著提高,工厂化养鱼、温棚养鱼等设施渔业开始起步,陇东、陇南的特色渔业基地已形成气候。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实行‘一条鱼’工程,‘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深化一门科学、致富一方群众’的原则,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挖掘市场潜力。”邵东宏介绍,将延长鲑鳟鱼养殖产业链,推进鲑鳟鱼养殖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工业化的养殖方式转变,提高产业的竞争实力。形成以兰州为起点,酒泉为末端的河西走廊鲑鳟鱼产业带,以甘南、临夏、陇南为重点的中南部鲑鳟鱼产业带。
同时,休闲渔业是渔业内部的一项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甘肃省还将把休闲渔业和观赏渔业作为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来加以培育和发展。
利用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观念更新快等优势,在城郊、市区、景区加快发展以观赏、垂钓、“渔家乐”为主的休闲渔业,重点建设以省城兰州和二线城市城郊、重点旅游区休闲渔业,以永靖刘家峡、临洮、永昌、永登、秦城区、白银区为主的观赏鱼产业带和“渔家乐”产业带,实现渔业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
“最关键的,我们将扶持各类水产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形成一批渔业龙头企业集群,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不论是老优势,还是新亮点,甘肃渔业经济的产业布局,无一不指向“高端、高质、高效”,并着力构筑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引擎的“冷水鲑鳟鱼产业体系”。
甘肃,西北内陆地区,水波澎湃。发展鲑鳟鱼养殖经济,不仅开辟了甘肃掘金“冷水资源”的未来航道,也与“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旋律相符。如今,甘肃的“冷水鲑鳟鱼产业”将扬帆远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