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海拔四五百米,几乎寸草不生的石头山上,居然栖息着“长绿毛的鱼”!近几年,数以百计的当地人在山顶上看到过这种鱼,这种鱼只能生长在石山顶的恶劣环境中,带下山,不出三日即悉数死掉……
辽沈·chart·美编 周洋这个石洞里有奇怪的鱼。
它藏于北镇石头山上
今年夏天,记者到北镇市采访时,当地朋友与记者聊得投机,突然问:“你见没见过长在高山顶上的鱼? ”记者随口答道:“高海拔地区当然有鱼,是那一类的吗? ”当地朋友随即解释说:“这种鱼不是高海拔地区的品种,而是生活在一座四五百米高的石头山上。石头山上有一个不大的石坑,平时什么也没有,一下雨,石坑积满水,这种鱼就出现了,不大、透明、无脊柱、长绿毛……”
前几日,记者再到北镇采访,所到之处是北镇市鲍家乡的高起堡村,高起堡村的滴水洞景区远近闻名,景区董事长叫李国权。闲谈间说到这种鱼,李国权以极其肯定的口吻表示:“这种鱼就在我们村,就生长在我们村旁的小王巅山顶上啊! ”
高起堡村旁有两座秀丽山峰,是两座同体相连的“姊妹峰”,一座山峰叫大王巅,海拔约七八百米,另一座山峰叫小王巅,海拔约四五百米。
记者顺李国权手指方向望去,只见两座高峰拔地而起!站在高起堡村的原野上望山,只能隐隐看到山尖的轮廓,而在滴水洞洞口的平台上眺望这两座山,视觉冲击则相当强烈。
大王巅秀拔天外,山峰峭尖;小王巅山势浑厚,背倚青天。这两座山浑然一体,均为石头山,草木鲜见。高起堡村一带山高林密,滴水洞前时见鹰隼横掠,但在傲然独立的大、小王巅的陡峻山顶,却看不到翱翔鹰隼的一飞冲天!如此险峻的高山之巅居然有鱼?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它只在夏秋雨季才出现
那么,目击者是如何描述这种高山怪鱼的呢?见证人之一、在北镇市工作的毛立双说得很具体:“小王巅山顶是一个长约20米、宽15米的平顶,平顶上有个椭圆形的石窟窿,还没小半个脸盆大,也不深,平时没人注意这个石坑。但到了夏秋两季,一下雨,石坑里积满水,就不一样了。 ”
雨前、雨后的山顶石坑有何不同呢?毛立双亲眼看到的情景是:“石洞里的积水有点浑,石洞底部有一些土,用手挡住阳光往水里细看,会发现有几条身体透明的小鱼在游动。这种鱼没有脊柱,替代脊柱的是一条青线。鱼头是绿的,鱼的身体透明,鱼的身体上长着绿色的细毛……”
记者问毛立双,有没有可能看错,比如这种高山鱼,其实是蝌蚪或者蚊子的孑孓?毛立双断然否认:“绝对不会,这种鱼虽然不长,也就在一厘米到三厘米之间,但绝对不是蝌蚪或孑孓,它的确是鱼的形状,而且还有眼睛! ”
鱼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并不奇怪,即便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也有高原鱼存在。问题是,即便是高原鱼也是游动在湖泊河流之中,而在这座几乎寸草不生的石山上,土从哪里来?食物又从哪里来?在骄阳暴晒、雨雪交加的石头山顶,鱼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是否具备呢?
按毛立双的说法,这种鱼只有在下雨、石坑积水时才有,一旦积水被蒸发光,这种鱼就神秘消失了,似乎从来就不曾存在过一样。
毛立双认为,石坑底部有一点土,而这些土,大概是山风吹进坑中积存的,石山本身不产土。那么,这些鱼靠吃什么活着呢?山上生物存活的条件可以说是异常苛刻的,恐怕很难有供这些小鱼食用的昆虫,难道它们靠吸食微生物、矿物质维系生命?
毛立双曾从小王巅山顶上,用玻璃罐带下三条小鱼,“别看石坑不大,但这小鱼不好抓,体积小、还透明,你很难确定它的活动方位。即便确定了,也不能下手就捞,一旦把水底的泥土搅出来,积水就彻底浑浊了,这小鱼就混在泥浆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
李国权说,村里有人也曾在山顶上抓了几条小鱼带回家,有意让这些“珍稀品种”在家里繁殖,但没到三天,小鱼就“蔫”了,很快就萎缩死掉。
在环境恶劣的高山之巅,活得滋润,到了平原地带,却无法适应,这种鱼的生活习性着实怪异。
它的所在地险峻神奇
听众多目击者活灵活现的讲述,记者很想亲自登山一饱眼福,但这一想法很快被北镇朋友劝止了。“现在是冬天,鱼肯定不在了。另外,去小王巅没路,山路崎岖,有的地方还有点陡,到了夏天,得不停扒拉杂草荆棘开路,才能登上去! ”李国权说,即便是长年生活在村里、登山如履平地的人,爬上小王巅最快也要两个半小时!换言之,以记者的体能,上下小王巅,一趟来去,要耗掉整整一天时间!
令记者迷惑不解的是,这怪鱼只有到雨季才出现,那么在隆冬时节,它消失到哪里去了呢?要知道,石坑内既无空隙可钻,也没有过冬食物,冬季湖面结冰,但水底并没有冻住,鱼虾照样能自由取食游动,高山鱼有何求生之道呢?对这些疑问,毛立双、李国权都说不清。
小王巅山顶的巨石表面有鲜明的风化印记,还覆盖着一些有如青苔腐烂后的青紫或紫黑色的不知名物质。有人说,这些类似苔藓的附着物其实来自海底,亿万年前,北镇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海水下降,海中原来的山脉丘陵便凸立为如今遍布北镇地区的奇谷险峰。
这种说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在距小王巅不远的北镇大芦花风景区的巍峨陡峰上,居然长满芦苇,这便是北镇当年曾为退海之地的实物证明。以此类推,见过高山怪鱼的当地人这样猜测:这种鱼是不是也来自亿万年前的深海?因小王巅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保持了当年进化过程中的原生态?
再看怪鱼出现的石坑,就更令人震惊!正如毛立双所描述的那样,这是一个椭圆形的石坑,石壁两侧坚硬如铁,根本没有回旋的空间,石坑底部有积雪,有冻冰,难道怪鱼正在冻冰里冬眠?
这个石坑说是天然形成也不尽然,总感觉有人工打凿的痕迹。而在小王巅附近,有几千年前古人类生活的遗迹,峭壁上有古人用石块垒起的防御城墙,有便于通行的古栈道,有为遮风避雨搭建的小石室,由此又产生了这样一种有趣说法,这石坑是古人舂米、打凿东西开出的石坑,这些鱼是被台风从湖海中携裹而来,恰巧落在这石坑中,千百年来,适应了小王巅山顶特殊的小气候、小环境,加上山高岭险、人迹罕至,才保存了这奇妙的生命循环。
与怪鱼来自深海之说相对的说法是,这鱼不是什么外来户,就是当地品种。所谓“山有多高,水有多长”,无论多高的山,都富含水分,怪鱼生长的石坑也不是铁板一块,没准通过各种鲜为人知的孔洞罅隙接通山中的暗河。天气好时,怪鱼就从山体暗河中游出,到石坑中“晒晒太阳”;到了隆冬时节,就潜回暗河里“猫冬”。
记者没见到高山怪鱼,却在小王巅山脚下的鸭子河里看到成群的类似串丁子、沙里趴子一类的小游鱼。记者来高起堡村时,室外温度已降到零下十几度,但源自附近山中的鸭子河居然没有结冰,水面漂浮着绿藻,一处深约半米的水坑明澈见底,小鱼成群结队在水中惬意游动,水坑不仅不结冰,还冒着热气!难道鸭子河下有地热温泉?有经验的当地村民告诉记者,高山鱼虽然出现在山顶,但它们生活的环境未必很严酷,地下的水、山中的水,其实都是热的,既然在这么寒冷的大冬天,鸭子河里有这么多的鱼,那么近在咫尺的小王巅上有鱼,也不是什么怪事。
一些研究古生物的专家学者表示,生物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哪怕在一些我们所认定的极限环境条件下,一样有生物存在。远的不说,本溪水洞里常年黑暗寒冷,但在这种环境里,居然也有鱼,只不过,那种鱼已适应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没有眼睛,视觉功能彻底退化了。
那么,高起堡村的高山鱼身上为何长绿毛呢?一种猜测是,是不是这些小鱼身上缠上类似绿藻一样的附着物,从外表上看如同长了绿毛?但毛立双等目击人则反驳说,鱼身上长的,的确是绿色的细毛,而不是绿藻。
它可能有诸多高山近亲
为此,记者查找了一些有关高山鱼的资料。长白山天池海拔2000米以上,水温非常低,一直被认为“自古无生物”,但仍有几种冷水鱼存在。
在我国青藏高原上,生活着两类高原特有鱼——裂腹鱼类和条鳅鱼类。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它们都有着独特的外部与内部的结构,以适应其生存环境。
裂腹鱼类是青藏高原的特有鱼类。体型一般较长,有较强的游泳能力,以克服流水的冲击,它们腹腔内黑色的腹腔膜,能阻挡外界强烈的紫外线,以免损伤内脏。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食物的贫乏,大多数种类以刮取着生藻类或以底栖动物为食。由于气候寒冷,这种高山鱼生长极为缓慢,许多种类体重仅在250克至500克之间,活过25年的鱼体重才能达到5000克,体长也仅为600毫米。这些鱼生长周期长,繁殖能力弱,高原上的猛禽较多,裂腹鱼类为了保护自身及后代,它们的卵巢和精巢有毒,因而其他动物不敢贸然吞食之。
前些年,我某部边防战士在西藏高海拔地区养鱼成功。官兵们从1998年开始,把生长在海拔4000米的野生“塔鱼”鱼苗引进连队进行试养,利用大棚温室养鱼终获成功。
2008年,南方某地曾在海拔1222米的高山上抓到一种“四脚怪鱼”,但那不是鱼,而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中国小鲵。
一般来说,高山顶出现鱼类,往往是有鱼的地方刮过龙卷风或起过风暴,鱼卵被刮到天上的云层里,含鱼卵的雨下到高山上的死水湖里或沙漠的水潭里,孵化出小鱼。
初步判定它叫“蛞(kuò)鱼”
为查清这种神秘高山鱼的来历,记者征询了原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原辽宁动物协会理事长刘明玉先生的意见。当记者向刘明玉转述了毛立双等目击者对此高山鱼的形态描述后,刘老的第一感觉是:“这种生物无脊椎、无鳍,还有眼睛,形状像鱼,以我的经验,它的名字应当叫‘蛞鱼’,是一种长相类似鱼的虫子。它不是鱼而是虫,在一些深山老林里,都有它的踪迹。但我没有看到这种生物的照片,所以还不能做最后定论。 ”
如果是蛞鱼,那么它身上长的绿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刘老的看法是:“估计是蛞鱼身上裹上了苔藓等植物,给人的感觉,就像身体上长出绿毛了。 ”
神秘高山鱼究竟是鱼还是虫?从目击者到学者专家各抒己见,谜底到底是什么,如果您有兴趣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